周襄王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2日 作者:编辑
周襄王(?―前619年),东周天子。汉族,姬姓,名郑,周惠王之子。执政时间为公元前651―619年。在位三十三年。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襄王崩,其子顷王壬臣立。
基本信息
本名:周襄王
所处时代:春秋
民族族群:汉人
去世时间:前619年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故事 3.襄王继位 4.诸侯年表本段 人物简介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周襄王
号接酸.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周襄王
周襄啊肉围装积言眼洲县输女王是周惠王子。惠王病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处不明。
惠王病死后,姬郑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新却胜证短搞海灯句在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子带不甘心失败,村影走势伟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 目雷.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维样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姬郑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应仅利活径里溶混掌云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了感谢齐桓公对他的太远院更准术析粒便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了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括三西注套门八松列到最高峰。六年后齐国名相管仲病死,又两年后齐桓早王公病死,齐桓公的5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 报八速滑够地员妈.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接班充权川朝酒行王剧着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的诸侯。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才些爱士溶迅级林又语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又绍练兴代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上益李粮环,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而身亡。历史终上将他称为十分愚蠢的人物的晶比划环代表。
公元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 煤和.晋文公将1000名楚军俘虏和100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100张红色的林学弓和1000张黑色的弓,并米同关湖土间态甲若特答应晋文公可以征示等容名伟往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岁阳元给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刘唱境满劳真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胶模,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12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19年8月,姬郑病死。姬郑死后的谥号为襄王。
盐别文川境某克孙本段 人物故事
简介
姬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抓实步列文公更向姬郑"请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 占沿杨激罗天提团界.、原和攒茅四个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别写突被黄旧商概极伊川(今洛阳市南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100多里的弹丸之地。
国语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效处孩穿顺断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只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露握既进续案剧选林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汉'改玉改行。'叔父若 六议黄镇觉位甚紧直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花她陆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会,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硫许派跟夫志敢请,受地而还。
译文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板司河。襄王不许,说:"从前我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需愿搞么小候体年战话飞供奉上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什未算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干相给办声最亚染业系修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征扬溶督协娘反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张吸苏乎南刚内机露私利呢?他宫内女官积措只谈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
现在流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罪木弱裂鲁整活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六所岩八不得不麻烦叔父;凯测却比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 系头宪钢聚极主.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我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襄王继位
周惠王先后封过两个王后。王后姜氏为齐国公主,生王子郑,惠王立郑为太子。姜氏早卒,惠王立陈妫为王后,生王子带(叔带)。王子带善于趋奉,周王爱之,遂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诸侯伐楚,楚王遣大夫屈完议和,遂有召陵之盟。齐桓公遣大夫隰朋入周,向惠王禀告盟会经过。隰朋提出拜见太子,惠王不悦,乃使王子带与太子郑一同出见。隰朋归齐,将其事告诉齐桓公。管仲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遂传檄诸侯,以明年夏月会于卫国首止(今睢县东)。并再遣隰朋入周,请惠王命太子郑参加盟会。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难以推辞,只得许诺。
次年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集首止。太子郑驾临,将王子带欲谋夺位之事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命各诸侯陪伴太子在首止消夏数月后,举行盟会,以定太子之位。
惠王闻此大怒,命周公宰孔派人给参加盟会的郑文公送去一封密函,让他逃盟。郑文公托言国中有事,不辞而别。当年八月,七国诸侯与太子郑会盟。
两年后,惠王卒,太子郑密不发丧,派王子虎告难于齐。齐桓公与诸侯会盟,遣八国大夫入周,集于王城之外。太子郑使召伯廖出城见各国使节,然后将惠王之丧讣告诸侯。八国遂公请太子郑嗣位,百官朝贺,是为襄王。襄王乃以明年改元,传谕各国。
王太后陈妫与王子带并未甘心他们的失败,与洛邑周围的伊、洛之戎交好,欲借兵夺位。襄王继位的第三年,伊、洛之戎大举进攻王城,王子带为内应。襄王命令固守王城,然后向各国求援。秦、晋两国率兵入周,戎兵见救兵到来,焚烧王城东门而散去。齐桓公也派管仲带兵入周,见戎兵已散,就派人诘责戎主。戎主惧,派人向管仲谢罪说:"我们从不敢侵犯京师,是王子带召我们而来。"襄王大怒,颁诏捕杀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后来,王太后陈妫再三在襄王面前辩解求恕,大夫富辰亦劝襄王兄弟修好,襄王不得已,将王子带召回洛邑。
诸侯年表
前651年 庚午
周襄王元年 鲁僖公九年 秦穆公九年 陈宣公42年 蔡穆侯24年 郑文公22年 宋桓公31年 楚成王21年 齐桓公35年 晋献公26年 燕襄公七年 卫文公九年 曹共公二年 杞成公四年
前650年 辛未
周襄王二年 鲁僖公十年 秦穆公十年 陈宣公43年 蔡穆侯25年 郑文公23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2年 齐桓公36年 晋惠公元年 燕襄公八年 卫文公十年 曹共公三年 杞成公五年
前649年 壬申
周襄王三年 鲁僖公11年 秦穆公11年 陈宣公44年 蔡穆侯26年 郑文公24年 宋襄公2年 楚成王23年 齐桓公37年 晋惠公二年 燕襄公九年 卫文公11年 曹共公四年 杞成公六年
前648年 癸酉
周襄王四年 鲁僖公12年 秦穆公12年 陈宣公45年 蔡穆侯27年 郑文公25年 宋襄公3年 楚成王24年 齐桓公38年 晋惠公三年 燕襄公十年 卫文公12年 曹共公五年 杞成公七年
前647年 甲戌
周襄王五年 鲁僖公13年 秦穆公13年 陈穆公元年 蔡穆侯28年 郑文公26年 宋襄公4年 楚成王25年 齐桓公39年 晋惠公四年 燕襄公11年 卫文公13年 曹共公六年 杞成公八年
前646年 乙亥
周襄王六年 鲁僖公14年 秦穆公14年 陈穆公二年 蔡穆侯29年 郑文公27年 宋襄公5年 楚成王26年 齐桓公40年 晋惠公五年 燕襄公12年 卫文公14年 曹共公七年 杞成公九年
前645年 丙子
周襄王七年 鲁僖公15年 秦穆公15年 陈穆公三年 蔡庄侯元年 郑文公28年 宋襄公6年 楚成王27年 齐桓公41年 晋惠公六年 燕襄公13年 卫文公15年 曹共公八年 杞成公十年
前644年 丁丑
周襄王八年 鲁僖公16年 秦穆公16年 陈穆公四年 蔡庄侯二年 郑文公29年 宋襄公7年 楚成王28年 齐桓公42年 晋惠公七年 燕襄公14年 卫文公16年 曹共公九年 杞成公11年
前643年 戊寅
周襄王九年 鲁僖公17年 秦穆公17年 陈穆公五年 蔡庄侯三年 郑文公30年 宋襄公8年 楚成王29年 齐桓公43年 晋惠公八年 燕襄公15年 卫文公17年 曹共公十年 杞成公12年
前642年 己卯
周襄王十年 鲁僖公18年 秦穆公18年 陈穆公六年 蔡庄侯四年 郑文公31年 宋襄公9年 楚成王30年 齐孝公元年 晋惠公九年 燕襄公16年 卫文公18年 曹共公11年 杞成公13年
前641年 庚辰
周襄王11年 鲁僖公19年 秦穆公19年 陈穆公七年 蔡庄侯五年 郑文公32年 宋襄公10年 楚成王31年 齐孝公二年 晋惠公十年 燕襄公17年 卫文公19年 曹共公12年 杞成公14年
前640年 辛巳
周襄王12年 鲁僖公20年 秦穆公20年 陈穆公八年 蔡庄侯六年 郑文公33年 宋襄公11年 楚成王32年 齐孝公三年 晋惠公11年 燕襄公18年 卫文公20年 曹共公13年 杞成公15年
前639年 壬午
周襄王13年 鲁僖公21年 秦穆公21年 陈穆公九年 蔡庄侯七年 郑文公34年 宋襄公12年 楚成王33年 齐孝公四年 晋惠公12年 燕襄公19年 卫文公21年 曹共公14年 杞成公16年
前638年 癸未
周襄王14年 鲁僖公22年 秦穆公22年 陈穆公十年 蔡庄侯八年 郑文公35年 宋襄公13年 楚成王34年 齐孝公五年 晋惠公13年 燕襄公20年 卫文公22年 曹共公15年 杞成公17年
前637年 甲申
周襄王15年 鲁僖公23年 秦穆公23年 陈穆公11年 蔡庄侯九年 郑文公36年 宋襄公14年 楚成王35年 齐孝公六年 晋惠公14年 燕襄公21年 卫文公23年 曹共公16年 杞成公18年
前636年 乙酉
周襄王16年 鲁僖公24年 秦穆公24年 陈穆公12年 蔡庄侯十年 郑文公37年 宋成公元年 楚成王36年 齐孝公七年 晋怀公元年 燕襄公22年 卫文公24年 曹共公17年 杞桓公元年
前635年 丙戌
周襄王17年 鲁僖公25年 秦穆公25年 陈穆公13年 蔡庄侯11年 郑文公38年 宋成公二年 楚成王37年 齐孝公八年 晋文公元年 燕襄公23年 卫文公25年 曹共公18年 杞桓公二年
前634年 丁亥
周襄王18年 鲁僖公26年 秦穆公26年 陈穆公14年 蔡庄侯12年 郑文公39年 宋成公三年 楚成王38年 齐孝公九年 晋文公二年 燕襄公24年 卫成公元年 曹共公19年 杞桓公三年
前633年 戊子
周襄王19年 鲁僖公27年 秦穆公27年 陈穆公15年 蔡庄侯13年 郑文公40年 宋成公四年 楚成王39年 齐孝公十年 晋文公三年 燕襄公25年 卫成公二年 曹共公20年 杞桓公四年
前632年 己丑
周襄王20年 鲁僖公28年 秦穆公28年 陈穆公16年 蔡庄侯14年 郑文公41年 宋成公五年 楚成王40年 齐昭公元年 晋文公四年 燕襄公26年 卫成公三年 曹共公21年 杞桓公五年
前631年 庚寅
周襄王21年 鲁僖公29年 秦穆公29年 陈共公元年 蔡庄侯15年 郑文公42年 宋成公六年 楚成王41年 齐昭公二年 晋文公五年 燕襄公27年 卫成公四年 曹共公22年 杞桓公六年
前630年 辛卯
周襄王22年 鲁僖公30年 秦穆公30年 陈共公二年 蔡庄侯16年 郑文公43年 宋成公七年 楚成王42年 齐昭公三年 晋文公六年 燕襄公28年 卫成公五年 曹共公23年 杞桓公七年
前629年 壬辰
周襄王23年 鲁僖公31年 秦穆公31年 陈共公三年 蔡庄侯17年 郑文公44年 宋成公八年 楚成王43年 齐昭公四年 晋文公七年 燕襄公29年 卫成公六年 曹共公24年 杞桓公八年
前628年 癸巳
周襄王24年 鲁僖公32年 秦穆公32年 陈共公四年 蔡庄侯18年 郑文公45年 宋成公九年 楚成王44年 齐昭公五年 晋文公八年 燕襄公30年 卫成公七年 曹共公25年 杞桓公九年
前627年 甲午
周襄王25年 鲁僖公33年 秦穆公33年 陈共公五年 蔡庄侯19年 郑穆公元年 宋成公十年 楚成王45年 齐昭公六年 晋襄公元年 燕襄公31年 卫成公八年 曹共公26年 杞桓公十年
前626年 乙未
周襄王26年 鲁文公元年 秦穆公34年 陈共公六年 蔡庄侯20年 郑穆公二年 宋成公11年 楚成王46年 齐昭公七年 晋襄公二年 燕襄公32年 卫成公九年 曹共公27年 杞桓公11年
前625年 丙申
周襄王27年 鲁文公二年 秦穆公35年 陈共公七年 蔡庄侯21年 郑穆公三年 宋成公12年 楚穆王元年 齐昭公八年 晋襄公三年 燕襄公33年 卫成公十年 曹共公28年 杞桓公12年
前624年 丁酉
周襄王28年 鲁文公三年 秦穆公36年 陈共公八年 蔡庄侯22年 郑穆公四年 宋成公13年 楚穆王二年 齐昭公九年 晋襄公四年 燕襄公34年 卫成公11年 曹共公29年 杞桓公13年
前623年 戊戌
周襄王29年 鲁文公四年 秦穆公37年 陈共公九年 蔡庄侯23年 郑穆公五年 宋成公14年 楚穆王三年 齐昭公十年 晋襄公五年 燕襄公35年 卫成公12年 曹共公30年 杞桓公14年
前622年 己亥
周襄王30年鲁文公五年 秦穆公38年 陈共公十年 蔡庄侯24年 郑穆公六年 宋成公15年 楚穆王四年 齐昭公11年 晋襄公六年 燕襄公36年 卫成公13年 曹共公31年 杞桓公15年
前621年 庚子
周襄王31年 鲁文公六年 秦穆公39年 陈共公11年 蔡庄侯25年 郑穆公七年 宋成公16年 楚穆王五年 齐昭公12年 晋襄公七年 燕襄公37年 卫成公14年 曹共公32年 杞桓公16年
前620年 辛丑
周襄王32年 鲁文公七年 秦康公元年 陈共公12年 蔡庄侯26年 郑穆公八年 宋成公17年 楚穆王六年 齐昭公13年 晋灵公元年 燕襄公38年 卫成公15年 曹共公33年 杞桓公17年
前619年 壬寅
周襄王33年 鲁文公八年 秦康公二年 陈共公13年 蔡庄侯27年 郑穆公九年 宋昭公元年 楚穆王七年 齐昭公14年 晋灵公二年 燕襄公39年 卫成公16年 曹共公34年 杞桓公18年
- 上一篇: 博格(网球运动员)
- 下一篇: 圣地亚哥(手游《碧蓝航线》中的角色)
您可能感兴趣
-
北极狐 (学名:Alopex lagopus).,分布于北极地区。体长50-60厘米,尾长20-25厘米,体重2.5-4千克。颜面窄,嘴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