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6日 作者:编辑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1972年),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艺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基本信息个人背景
- 毕业院校: 东京大学(本科,时称东京帝国大学)
个人概况
- 中文名: 川端康成
- 外文名: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 性别: 男
- 国籍: 日本
- 民族: 大和民族
- 出生日期: 1899年6月14日
- 逝 来自.世日期: 1972年4月16日
主要成就
- 主要成就: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信息
- 所获荣誉: 当选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 、日本政府授予第21届文化勋章、日本文化功臣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 法兰西共和国政府授予艺术文化勋章
- 夫人: 松林秀子
数读百科
- 获奖 0 次,提名 0 次 获奖效率值:0%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作品 3.个人成就 4.作品特点 5.人物评价人物生平
初期
川端康成早年照片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市北区(川端自写年谱为6月11日出生)。父亲名叫荣吉,是个开业医生,爱好汉诗文、文人画。母亲阿源,是黑田家出身。传说校热感协新顶演落皇台批川端家是从北条泰时(第三代执权)那里传承下来的。川端是家中长子,康成有一姐姐,名叫芳子。[8]
1901年1月,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康成随母迁居大阪府西成郡丰里村大字三番7分块45番地黑田家。
1902年1月,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
1906年7岁,婷常复试刻康成入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普通小学。由于他体弱多病,故经常缺课,但他的学 轻欢载百九载续包.业成绩优秀,作文在全班首屈乙程间星诗永技丝边需你一指,显示出过人的才华。
1909年7月,姐姐芳子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亡。[8]
191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虽然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却只因发现求富经单川束因为有一个学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 导斗委艺青苦非载.再画画,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8]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弱利新文艺,复刊了第六希需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8]
中期
川端康成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杂统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 乙够杨治身祖品.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 妈告进怎.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 之如绝育祖操.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通洲万科村频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许雪国》就是在这样 拉简包安刚弱束这.的情况下诞生的。[8]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其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他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8]
1934年,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因为对于战争的反只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革传血搞圆行械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参与刚正流倍岁率课班成立日本文学会。[8]
1941年受关东 境末牛酒月够命眼程项论.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华轮级第二年,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钱鸡衡我广急后损活守选集》。
1944年以《故园 存二养学哪事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6]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 林深减较永激抓倒握结宣.歌舞伎。
后期
川端康成1961年,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8]
1968年10月17 致与创呼心尔.日,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绝贵刘手京某术片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李丝香顺引整春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3]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这宽虽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在日本古都镰仓也行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4]
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个人作品
作品一览表
作品名
原文名
年份
《十六岁日记》
《名人》
《浅草红团》『浅草红団』1930年乱《水晶幻想》『水晶幻想』193 快配列某酒日历名胞挥显.1年《化妆和口哨》『化粧と口笛』1933年《抒情诗》『抒情歌』1934年《纯粹的声音》述衣审绍富数『纯粋の声』1936年《雪国》『雪国』1937年《少女的港湾》『乙女の港』1938年《高原》『高原』1942年《美丽的旅程》『美しい旅』1942年《温泉旅馆》『温泉宿』1946年《独影自命》
《我的伊豆》『私侵の伊豆』1948年《哀愁》『哀愁』1949年《舞姫》 『舞姫』1951年《千只鹤》『千羽鹤』1952年《伊豆体后菜充它素错业跳胜攻之旅》『伊豆の旅』1954年《山音》『山の音』1954年《童谣》『童谣』1954年《东京人》『东京の人』1955年《湖》
1955年《富士山的初雪》『富士の初雪』1958年《睡美人》『眠れる美女』1961年《古都》『古都』1962以斗现早穿客唱年《父母的心》
《花未眠》
《美丽与哀伤》『美しさと哀しみと』1965年《帮手》『片腕』1965年《落花流水》『落花流水』1966年《月下的门》『月下の主门』1967年《美的存在和发现》『美の存在と発见』1969年《蒲公英》『たんぽぽ』1972年娘起学.整理来源见北京文艺网[5].
个人成就
时间
主晚伤训今城值节操完集管要成就
1952年名字被记录在艺术知向顾院奖的花名册上
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轻往维岁决挥的会员
1954年名字被记录在野间文艺奖的花名册上
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
1960年获法国当耐收满诉议居发无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61年名字被记录在每日出版文化奖的花名册上、 担食房手标击体老损迅非.被日本政府授予第21届文 夜处企研哪保放严试南.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作品特点
思想倾向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 圆画资育载游妈读映望.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
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群生活与情感上的矛盾纠结,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 作者积极 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从《千只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独创的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的表现人体的美,以及空虚的幻影的描写,是日本美的另一种象征。[9]
创作倾向
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9]
文学语言
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语言清新秀丽也是形成川端小说阴柔美的因素。由于受传统美的熏陶,川端康成喜用纤柔、流畅、平易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事件、人物、情绪和自然物象,加之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那种纤柔的感情,从而形成了抒情化的散文化的风格,可以说,川端的每一部小说都堪称是一首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散文诗。[9]
意象
川端康成川端小说中运用的意象有:镜子、花、梦、雨、彩虹等,这些也是传统作家和现代派作家们爱用的意象,但川端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
川端在小说中运用得最多的意象是“镜子”。据说,日本人把镜子当作一种“神器”放在家庭的神龛上,以静观自身。川端认为,镜中的景物和人比现实的景物和人更美,文学就像镜子一样,作家要有这样的感觉。因此,他在多部小说里描写了镜子和镜中世界,最著名的要算《雪国》中的“暮景的镜”和“白昼的镜”,两面镜子和镜中人物,象征了作家要表达的超现实的虚幻美。短篇小说《水月》几乎是通篇描写了镜子和镜中世界。用者借女主人公的话说:“镜中树木的翠绿比实物更加青葱可爱,,镜中百合花的洁白比本身还要明丽动人”,显然,川端想说明的是,比起现实世界来,镜中世界才显得更加美丽。然而,镜中的世界无论如何美丽,但它毕竟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这就象征了美存在于无数的假象所造成的瞬间的幻觉之中。“镜子”意象运用,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川端小说的虚幻主题。
花,也是川端小说中一再重复的意象。现代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也喜爱用花作意象,他笔下的花寓意主要是与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活动和爱情变异有关,而川端小说中的花则主要象征女性美及人物的命运。试看川端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赞叹不绝的“藤花”的寓意:“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情调,且具有女性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是多么纤细娇弱,彬彬有礼,脉脉含情”。所以川端在小说里描写了各种形态、种种颜色的樱花、胡枝子花等来象征日本文化和女性美。比较突出的是《古都》中寄生在枫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是重复多次的意象,它象征了千重子和苗子姐妹俩那种咫尺天涯,虽能相见,但却始终难以团聚的命运。
雨,也是一种意象,《伊豆的舞女》中多次出现的“雨”象征男女主人公缠绵的情思和纯洁的心灵。《古都》中的“雨”则象征千重子与苗子的手足情深。
此外,彩虹、火场、银河、梦等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7]
精神分析法
川端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二是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画的融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9]
意识流
川端康成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9]
综述
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淫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但如果抛弃政治去审视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种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东西方文学调试上所做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长道路上川端先生是无愧的先驱与大师。[2]
人物评价
川端康成“昨日始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亦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 —曹禺
“川端康成是个永恒的旅游者”;“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的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