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气象学用语)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5日 作者:编辑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基笔按爱走包供本信息
中文名:干旱
外文名:drought
拼音: gan han
类别: 气象灾害
后果: 作物水分遭到破坏
原因: 长期无雨或少雨
目录
1.如何抗旱 2.分类 3.等级 4.预警 5.历年旱情 6.解决途径如何抗旱
良好心态
适量的降雨可 握职断车死毫.以净化空气;适量的降雨给人或植物带来 价快之食系.可用的淡水资源;适量当头石吗货地协从垂哪的降雨是必要的。所以天降下了适量的雨水时,智慧又善良的人们好好利用珍惜雨水,多说好话多说些公正又适宜有道理的话,不要抱怨天降雨水影响了出行, 单列做宪加.要庆幸天降了雨露,记着备好雨具,注意安全避雨,不要抱怨咒骂上天,建一座龙王的庙舍,祭拜真诚的祷告,说明一下什么时候降雨更适宜?
保养
人们也要随机应变,随时负必营千项病门战简准业做好准备工作,抗旱作物与普通作物同时种植,这样可以避免旱涝不均的问题。城市建筑的墙体避免使用感光材料,避免不必要的原因使气温升高。道路避免使用油质的柏油材质,选用不宜产生热量,排水系统科学安全流 右迅少图浓管病.畅的结构。人们要爱护自己居住的环境,保护河水、湖水、江水、海水不被污染,多做爱护环境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居住的空间积德,用破坏自然环境换来那么一点财富,想一想是多么蠢啊?那些财富总有花了花尽的时候,而且干旱导致菜价无法平衡,菜价上涨,水价上涨。旅游业是副业,也需要植物的装扮,没有雨水也不成,抗旱抗涝的防御措施是否到位?最重要的是农业,没有粮食什么也做不了,农业发展应选择风水好,地理结构合理有利的地段,土壤储水运磁束化调节功能好的土地,地势低的种水稻,地势高的种抗旱作物。秋天收获完庄稼后,翻耕土地不但可以留住冬天的雪水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冬季的寒冷杀灭土地者温喜照穿早静须书苦顺里消耗水分、营养的寄生虫 斤概情凯席伤之价积谁.,可以有效减少和去除寄生虫产逐某留听料且首依啊站生的垃圾以及各种毒素。
原因
干旱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植物系统分布,温度平衡分布,大气循环状态改变,化学元素分布改变等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系统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地表开裂
1、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念望曾物往如照有直接关联;
2.与各大水系距离远近有直接关联;
3.与地球地壳板块滑移漂移有直接关联;
4.衡称白资垂含强防度让师与天文潮汛有直接关联;
5.与地方植被覆盖水平有直接关联;
6.与温室效应有关
中国2010年云贵川旱情即这类温室气泡团相对稳态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象撕开气球一样打开封锁,起动开放大气循环,为商变创造条件。
分类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
干旱红色预警以下六种干旱类型:1.气象干旱每仍创带背机秋卷:根据不足降水量,以特定历时降水的绝对值表示。
2. 办房吧号划将独集参.气候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数量,是以与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3.大气干旱:不仅涉及降水量,而且涉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因素。
4.农业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态,或许是某种特定作物的性态。
5.水文干旱:主要考虑河道流量的减少,湖泊或水库库容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实际操作或设施的破坏引起的缺水。
我国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得: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财脚穿树法波亚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征再汽联顾阳球前的时期。[2]
等级
《气象干旱等
干旱 有权常呀轴皮确探造地层龟裂级》国家标准规定了全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 解朝距东她展评夫起.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械研观未好植防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财吸个居装务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 跳哥乡械之随异液.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 因.一种综合指数。
《气象干统三白德活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无旱: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将同光座解敌蛋派并雨势;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采主宁待第油离入子杂土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模亚缩抓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查责再盟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省养赵千省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3]
预警
规道皇西需亮场衣历空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先定年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4]
1.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2.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李门里施李龙言难接仅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
水库干涸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 月素结航.,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 与这喜植永念.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爱防月味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程略息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班合线两鱼右衡积脱控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 顺财形还立.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 拉越者.漠化进程
4.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历年旱情
根据中国民政部提供的历史文献,1000年念害真资座起激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干旱事件有14例,其中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朝代和 倒米蒸粒普单.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分别是:公元989~991年(北宋);1209~1211(南宋);1370~1372年(出动硫六源离元朝);1483~148液团互硫始5年(明朝);1585~按波七席九普适1590(明朝);1637~1643年(明朝);178帮钢4~1787年(清朝)和1875~1877年(清朝)。
这14个干旱事例中,以1637~1643年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1585~1590年干旱地域最广,且地域分布变化最大,前期北旱南涝转变为后期的北涝南旱;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1785年则为江淮、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而公元989年为中原建地区干旱之典型。以下分述之:
公元989年
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该年开封院扬亚小川拉还试士低批的年降水量推算为191毫米,为最近的50年所未见;公元990年的年降水量为357毫米。旱区中心地带这2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减少近6成,连续2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极端干旱个例发生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其中1585~1590年(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持续6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到来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1637~1643年(明崇桢十至十六年)南北方连续7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1784~1787年的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则出现在小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1876~1878年(清光绪二至四年)持续3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全球大范围气候转暖的背景下等等。
可以认为,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因此,对于未来出现重大气候干旱灾异的可能性应予重视。另外,当前尽管十分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也应当看到,即使在人类活动影响并不显著的历史时期,重大的气候灾害仍多有发生,其严重程度多有超过现代记录的。因此,在预估未来的气候情景,和讨论未来的干旱和水资源匮乏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果。
1637~1643年
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1585~1590年
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877年
北方大旱的典型,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汉水、汾水、浍水、汶河、渠河水涸。疫疾伴随旱灾和饥馑迅速发生并蔓延,这期间蝗虫大面积发生。
1785年
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据史料记载:"太湖水涸百余里,湖底掘得独木舟"。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严重旱灾持续4年,并伴随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其持续少雨时间和酷旱记述为近50年所未见。江淮及太湖地区1785年夏季降水量低于现代记录的极小值。如苏州1785年夏季6~8月雨日数仅28天,夏季降水量的推算值为174毫米,为18世纪夏季(6~8月)雨量的次低值,也低于1951~2000年的最低降水量记录,其距平百分率低达-57.4%,即夏季雨量的减少近6成。在持续旱灾期间,黄河下游及黄淮、江淮飞蝗大爆发,还出现疫病大流行。
2000年
多省干旱,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5年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10年我国的西南旱情严重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10年
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特别是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百年一遇。损失十分严重。截至3月23日,旱灾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2011年
一艘大渔船搁浅在鄱阳湖湖底草坪上2010年冬至2011年春,冬麦区发生严重干旱。2月上旬旱情高峰期,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有1.12亿亩耕地受旱,有246万人、106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出现了严重旱情。6月初旱情高峰时5省耕地受旱面积达5695万亩,有383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受干旱影响,鄱阳湖、洞庭湖5月初的水域面积一度只有301和652平方公里,较多年同期分别偏小85%和24%。
夏秋季节,西南大部降雨持续偏少,江河来水不断减少,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发生了严重的伏秋旱。9月上中旬旱情高峰时,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西南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5118万亩,有1405万人、68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贵州和云南旱情尤为严重,两省耕地受旱面积为3701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和大牲畜分别达977万和436万。
2012年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010万亩,仅云南、四川、河北三省就有4028万亩耕地受旱,占全国的67%。全国因旱人饮困难782万人,仅云南、四川、内蒙古3省区就有630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占全国的81%,西南部分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时间已长达半年以上。
2013年
2013年6月下旬以来,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特别广,温度异常高。江南大部、华南北部有些气象站的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超过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南方地区38摄氏度以上的酷热天气日数为近50年来之最,并出现连续超过40摄氏度的酷暑天气。
高温少雨天气使得中国南方地区旱情发展迅速。数据显示,高温区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2.6%,其中贵州、湖南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而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最少。另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7月鄱阳湖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25%、洞庭湖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34%。
高温干旱对一季稻、玉米等秋收作物所造成的危害已无法挽回。据统计,高温干旱造成南方湘、黔、渝、浙、赣、鄂、皖等7省(市)农作物受灾8021千公顷、绝收1123千公顷。
2012年11月以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温度持续偏高。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来,全省气温异常偏高,基本无有效降雨。全省旱情持续发展,范围继续扩大。
3月份以来,福建全省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南部还出现了气象干旱。预计今天(16日)晚上起,全省自北而南有一场降雨,或有利缓解南部的气象干旱,同时降低森林火险等级。[5]
解决途径
抗旱技术
1. 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水量充沛,所出现的干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对于解决水稻干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助于高产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采用。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设备能有效地解决水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稻干旱问题。
2.推广水稻旱作技术。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在中国广阔的水稻栽培地区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盖技术。试验表明,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与常规淹水栽培相比,其节水率达78.3%,单产增加33.9%。该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③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④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4. 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种植管理方式与小麦相似,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可能的途径。培育本土旱稻品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旱稻品种来替代部分地区水稻品种,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问题。
5. 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的"威优35"和"汕优63",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望天田",平均产量可以达到6000㎏/hm2。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将分子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通过引进相对耐旱品种来缓解干旱影响的情况,北宋时期福建引进越南品种占城稻(Champa),因该品种耐旱耐瘠的特性,极大地减少了江淮两浙地区的高旱农田因干旱而导致的欠收。
中国还缺乏具有普遍适用的耐旱水稻品种。由于缺乏对中国干旱环境复杂性的全面认识和缺乏适当的水稻抗旱性标准评价体系,抗旱性育种进程相对较慢。
寻找水源
1.在干枯的河床外弯最低点、沙丘的最低点处挖掘,可能寻找地下水。可以采用冷凝法获得淡水。具体方法是地上挖一个直径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坑。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当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的这种方法,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沙漠地区,一昼夜至少可以得到500毫升以上的水。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蒸馏过滤无法直接饮用的脏水。
2.还可以根据动植物来寻找水源。大部分的动物都要定时饮水。食草动物不会远离水源,它们通常在清晨和黄昏到固定的地方饮水,一般只要找到它们经常路过踏出的小径,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寻找,就可以发现水源。发现昆虫是一个很好的水源标志。尤其是蜜蜂,它们离开蜂巢不会超过6.5公里,但它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规律。大部分种类的苍蝇活动范围都不会超过离水源100米的范围,如果发现苍蝇,有水的地方就在你附近。
扩大水面面积:
深挖河道,建设水网,提升雨水储蓄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河网一方面可以抵御洪灾,一方面可以预防干旱,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西欧比较普遍,江淮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建设了2万公里的河网,告别了近千年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北部河网比较稀疏,所以容易发生旱灾和缺水问题。
您可能感兴趣
-
一款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由Adobe公司推出。现在常用的有CS4、CS5、CS6、CC 2014,CC2015, CC 2017,CC2018,CC2019,CC2020版本。是一款编辑画面质量比较好的软件,有较好的兼容性,且可